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推进中医药充分融入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 中医药发展历经几千年,实践证明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优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充分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创新发展。 中医药学源于长期防病治病的具体实践,强调人的生命和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人体受四时阴阳变化、饮食起居、六淫邪气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强调不同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引起脏腑失调失和从而引发健康问题甚至发生疾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升华概括成为医学理论,又不断地用理论指导新的临床实践;强调继承创新,通过在临床上不断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实践感知,为坚定中医药自信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创新发展基础。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的论述,对中医药学作了科学准确的定位,明确了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古代科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指导下,在自身经验积累并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总结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在不断传承创新发展中,中医药学从系统、宏观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疾病与健康的规律,成为人们治疗疾病、健体强身、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涵盖理、法、方、药,发现和总结了很多人体与自然的规律。正因为中医药具备行之有效、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才得以历久弥新、不断发展,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论证方法和理论体系是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中不断演变而来的,与现代的医学科学模式有较大的区别,我们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应当客观认识和正确理解中西医之间的不同,才能在传承创新中始终坚定发展信心,真正做到“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 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 中医药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医药共同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中医药事业,从国家战略高度谋划推动中医药发展,让中医药工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既指明了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也深化了对中医药在“用中国式方法破解医改难题”中突出地位的认识,更为中医药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医药在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要坚持学以致用,主动把中医药工作放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主动把中医药融入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大局中去推进、去落实,充分发挥好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主动把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融入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以中医优势病种诊疗为抓手,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优势学科做强做大做优,主动以重点疑难疾病救治为切入点,统筹好中、西医两种资源,开展临床救治和科研联合攻关,推动形成一批重大疾病中西医协同救治方案,主动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伤残疾病等为着力点,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医疗服务。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在服务供给侧改革上全面发力,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 打造符合云南特点的中医药产业体系 云南省中医药资源丰富,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和“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云南将充分发挥中医药横跨一二三产业并具有绿色生态、原创优势突出、产业链条长的优势,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药物研发、生产、流通,再到中医药健康服务、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新业态的发展,带动了从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到第二产业的药品、健康产品加工制造到第三产业的中医药服务的全链条发展。云南将加快构建中医药全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中医药融入养老养生、旅游、健康产品开发等产业,打造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一是打造高质量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定位,推动中医药积极融入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为着力点,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坚持建高地、强龙头、实基层,充分借助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布局,积极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围绕云南省临床医学中心建设规划,高质量建设5个中医临床医学中心和30个左右的分中心,打造一批中医临床学科高地。充分发挥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结合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中西医协同协作和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聚焦中医药优势领域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提升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大做强做优一批中医药优势学科和中西医协同救治专病。以基层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和提质增效为抓手,协调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进一步夯实基层中医药工作基础,巩固提升基层中医药工作成效。推动中医药充分融入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融入云南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和“绿色食品牌”战略,推进中医药与养老养生、健康旅游、体育休闲、健康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有效融入云南全域旅游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推动建成一批中医药特色养老养生示范基地和旅游示范基地、康体休闲体验园等。 二是打造高质量的中药产业发展体系。将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发挥云南中医药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做好“道地药材”这篇文章,着力培育壮大“云药”品牌。加快推进道地药材科学化规范化种植和生产,加大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科学引导中药材科学化、规范化种植养殖。推动实施中药材“名品”建设工程,加快编制10种道地优势药材种植区域规划,建立50个道地优势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中药材良种保障性苗圃基地和100个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快完善中药材、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体系,加快健全从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程追溯系统,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推进打造中成药大品种,重点支持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等大品种标准提升和二次开发,提升中药产品质量。依托丰富的道地中药材资源,培育发展和壮大中药颗粒剂产业。 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将高质量人才队伍作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从中医药院校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师承教育各环节,建立起符合云南省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律的培养体系。突出院校学历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云南中医药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从院校教育深化改革入手,调整优化中医药课程设置,建立以中医药为主要内容的院校教育学科体系,把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较好结合起来,探索实行中医类学生教学导师带教制,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通过导师的临床带教,从学历教育之初就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高度重视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基层的多层次中医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发挥绩效分配激励作用,鼓励支持各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高年资医师开展带教工作,让青年中医师在日常的临床观摩、组方用药中,结合中医药理论知识感悟和中医思维训练、强化,提高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从而达到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的双提升。配合改革中医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大中医理论功底、临床技术和水平、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在人才评价中的权重,引导中医人才在自身成才中注重基础理论提升和临床能力培养。“十四五”期间,将遴选培养100名左右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15名中医药领军人才、60名学科带头人和120名后备人才,培养100名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200名学术传承人才和1000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推进建立省、州市级名中医评选制度。 四是打造高质量的中医药科研守正创新体系。坚守住中医药的根与魂,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和中医药古籍文献、民族民间传统特色疗法、单方验方的挖掘整理并研究推广,打造“滇南医学”的学术品牌,在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寻找创新资源。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实现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评审评价单列并实行同行评议。推动建立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传承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中医药优势病种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中药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五是建立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政策支撑体系。强化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我省实施意见落地,修订《云南省中医药条例》,细化完善支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加快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的遴选、评估,推动更多的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服务项目中支付,逐步形成能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机制,通过新增服务项目、提高服务项目价格来进一步增强中医药“造血”功能。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政策,推进落实优势病种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政策。结合“走出去”战略和服务贸易发展需要,鼓励支持高水平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名医、专家团队资源,积极发展特需医疗服务。通过建立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推动支持云南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姜旭(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