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平衡火罐+芳香疗法巧治失眠   

来源: 时间:2022-12-26 发布人:qihuangAamin 浏览: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或年迈、禀赋不足 心虚胆怯导致心神不宁或心神失养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临床表现为轻者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七亿多失眠患者,中国成年人失眠率超过38.2%。昨晚,您是其中之一吗?  

  《内经》认为,睡眠的基本机制是卫气有规律地出阳入阴,营卫协调运行的结果。因此,阳不入阴,脏3功能失和是导致不寐的根本原因。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基于“引阳入阴,育阴潜阳”理论采用平衡火罐联合芳香疗法两种中医护理技术治疗失眠。 

  平衡火罐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自身平衡为核心,运用闪罐、揉罐、走罐、抖罐、留罐等不同手法作用于人体而达到温经通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的一种非药物自然平衡疗法。

  引阳入阴穴位按摩芳香疗法是以任督脉为重点,以科室配制的助眠芳香精油为介质,通过“力”“能”“信息”的作用使卫气出阳入阴,阴阳相交,机体阳气恢复正常的流注,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1.操作前准备 

  清洁皮肤完毕,更换宽松舒适衣服后取舒适体位全身放松,调匀呼吸,排除杂念每次练习10—15分钟,以不感疲惫为宜。

  2.预备放松式

  盘腿坐立或仰卧位,坐位时双手手掌放在大腿上,仰卧位时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上使全身肌肉放松,注意力集中,调匀呼吸,意归丹田从而达到调畅情志,静养气血的功效。

  3.开天门

  沿督脉直推印堂穴到百会穴重复30次使诸阳经脉开,阳气蒸腾,气血旺盛。 

  4.推摩坎宫

  用双手大鱼际肌依次推、摩穴位(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重复30次达到清脑开窍,静心安神作用。

  取穴攒竹: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鱼腰: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丝竹空:眉梢凹陷处;太阳: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5.按揉太阳穴  

  双手用食指指腹按揉双侧太阳穴顺逆时针各30次达到缓解疲劳,柔筋安神作用。

  6.揉百会

  按、揉百会穴顺时针30次逆时针30次达到平肝潜阳,健脑安神作用。

  百会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五寸。简便定位法,在两耳连线的中点处。

  7.压风池  

  顺时针按揉风池穴30次达到舒经活络,调节阴阳作用。

  8.揉安眠

  用双手食指和中指指腹顺时针按揉安眠穴30次达到缓解疲劳、镇静安神的作用。

  9.勾濂泉、压承浆

  点、按濂泉穴、承浆穴重复30次达到生津敛液,滋阴安神作用。

  10.调整气息 

  缓慢腹式呼吸,放松身体,吸气时腹部充实饱满,呼气时腹部紧张内收,使呼吸更加深长、自然、均匀。将气息慢慢吞吐保持呼吸12次/分以下,从头顶放松到脚底,最后达到形松神静,逐渐入睡状态。

  夜间失眠并不可怕,云南省中医医院脑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给您带来一整晚的美梦。

  "科室简介" 

  云南省中医医院脑病科成立于2002年,在学科带头人林亚明教授的带领下蓬勃发展,已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科室,是云南省中医重点专科,并长期聘请云南省著名神经病学专家蒲道学教授指导诊疗工作。目前开放床位44张,杨艳教授任科室负责人,共有医护人员25人,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7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6人。科室设有门诊、住院部、神经电生理检查室、中医脑病研究室,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断、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为特色,应用中医辨证系列方药内服、外敷、耳穴埋豆、拔罐疗法、芳香疗法、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穴位注射、功能康复训练、整体护理等治疗急性期、恢复期的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帕金森、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脊髓疾病(脊髓炎、脊髓血管病等)、神经免疫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多发症状(记忆障碍、失眠、眩晕、头痛、抑郁、焦虑)等,并为每位患者一对一制定疾病相关的预防、康复、生活等健康指导。科室拥有经验丰富的团队、良好的就医环境、先进的诊疗设备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竭诚为每位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及慢病管理!

  脑病科住院部:光华院区一号住院楼四楼;

  门诊:光华院区门诊综合楼六楼、滇池院区二号楼二楼。

  "作者简介"

  陈瑶,脑病科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师从首都名中医、中医脑病学专家高颖教授,云南省名中医、中医内分泌代谢病专家温伟波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莎教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睡眠学会会员;云南省中医医院“卓越青年培养计划—临床型人才”培养对象。曾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电生理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从事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和帕金森病的研究14年,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编临床专著4部,授权国家专利3项。

  临床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脑血管病、帕金森、头痛、眩晕、焦虑、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神经代谢性疾病。